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打破“习惯性思维”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2880  更新时间:2012/2/23 18:59:18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zhangj23

打破“习惯性思维”

■公差

古今中外,凡人都难免有“习惯性思维”,不过,国人,当今国人更甚,这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。

日前,复旦大学“望道计划”自主招生面试,来自连云港女生小程,用英文介绍家乡,说到了花果山,教授问道:“《西游记》里的玉皇大帝和如来佛,哪个大?”小程不知,说“不太了解”。教授解惑:“一个道教,一个佛教,无法相并论。”

教授对记者采访说,“刚才那个题目很简单,无论答谁大都是错的,不像我们现在的教育,非要有一个标准答案,其实面试没有标准答案”,另一教授也说,“学生有个习惯性思维,就看能不能打破这个习惯性思维”。

教授出题的初衷不错,但是恕我直言,答案并不严谨和不正确。首先,答案既然是“无论答谁大都是错的”,不存在“哪个大”,那么题目就成为“伪问题”,不说“捉弄”学生,至少有缺失严谨之嫌。其次,论定“无论答谁大都是错的”———一个标准答案,岂非也未免犯了“非要有一个标准答案”之嫌了。

玉皇大帝和如来佛,在现实世界里,确实是“一个道教,一个佛教,无法相并论”,“无论答谁大都是错的”。但是,教授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,是在“《西游记》虚拟的世界里,答案不能离开《西游记》的语境。两者比,至少有两种答案:一是,论魔(法)力,如来佛“最大”,孙悟空一个跟斗(十万八千里)也没跳出他的手心;二是,论权力,玉皇大帝“最大”,他能调兵遣将,封官许愿,孙悟空不是被他封了个“弼马温”———御马监?

我赞赏教授抓住了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:习惯性思维,并揭示其根源是“现在的教育”———应试教育———抑制创造性思维。如今人所共知,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,就没有创造性的民族、国家和未来。

我以为,要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,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育,国家创新教育改革,全社会要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氛围。

如今,社会“习惯性思维”多多。例如,老人跌倒要不要扶?不少人纠结于社会负面新闻教育而产生的“会不会遭诬”的习惯性思维;学生回家途中遇人问路,要不要回应?孩子们犹豫于父母长期教育而形成的“不要与陌生人说话”的习惯性思维;甚至,有的地方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,如何面对社会关切?有些官员简单归结为“不明真相的群众受挑动”的习惯性思维与语言,不去实事求是地去寻找自身工作原因,不以创造性思维去改进工作……凡此种种陷于习惯性思维的窠臼,又无不与缺失思想解放、人格独立、自由发展,这个总根子有关。

因此,打破习惯性思维,任重道远,尚须全社会发力呵!

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