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
多年前,圣诞节通过青年一代悄悄潜入中国,如今竟然已成为大城市一年一度的狂欢,高潮时几乎超过传统节庆。中国圣诞节更像是某种新潮聚会、标新立异,与信仰没多少关系。
节,《说文》解释说,就是竹约。约,缠束也。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、管束的意思。节日,就是自我节制、管束、停顿的日子。中国的节,一般都是停下来,通过古老的仪式、细节,追思先人之德、念旧、调整和谐与周围世界(亲人、邻里、朋友、同事)的关系,或闭门思过,或饮酒叙旧……春节从祭祖开始,清明思念祖先、端午纪念成为仙人的古代诗人、中秋怀念亲人……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、历史、经验的纪念、沉思。
谁说中国人不讲形而上?天人合一,中国的形而上(天)蕴含在人生世界当下的人事、细节、仪式中。为祖先灵位上香,不就是哈姆雷特所谓的“我们是谁,我们从哪里来”么?亲人聚餐,嘘寒问暖,正是讨论“我们到哪里去”“今后要怎么办”的时刻。
圣诞节在中国完全没有什么传统。在西方,这是一个古老中正庄严之节。在中国,这是一个对节日的狂欢式解构,而不是上帝的节日,人们借着圣诞想象、虚构了一个自己的节日,有没有上帝不重要,重要的是好玩、放松、解闷,而不是借机说教。年轻一代对圣诞节的热情显然比过春节强烈,但这种热情仅仅是一种消费式的热情,饮烈酒式的热情,一夜之间的热情。而在另一方面,古老中国大地祖先崇拜式的“弥撒”——春节已经失去了大多数仪式、细节,只剩下“大吃一顿”。
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,失去了节日的民族那就是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。窃以为,节日庆典祭祀,不能只是宣传活动或者放松、狂欢、旅游、看电视、吃一顿。这样的活动要有,但春节、清明那样深刻的追思反省式的节日更重要。仅仅将传统节日法定并不够,还要恢复节日的意义和细节,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具体的重建。
(《南方周末》2013.1.10 于坚)
最新热点 | 最新推荐 | 相关文章 | ||
没有相关例题 |